四代女性的百年不同求知路 二維碼
145
發表時間:2019-11-25 09:46 閑暇時,我會到艾溪湖公園內的 美?書館,享受生活的寧靜、書本的墨 香。 拿本文學名著,躺座在豆袋上, 靜靜地品味,感受書中人物的心跳; 找本唐詩宋詞,坐在天臺上,看著詩與遠方;捧著《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 月》端坐在桌旁,傾聽總書記“苦其心 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” 的歷練故事……不是每個時代的女性都有這樣幸福恬靜的閱讀時光。 二十年代的外婆 外婆出生在解放前,沒上過一天學。 解放后,通過自己的努力,外婆識了不少字,自學了中醫、接生的技 術,當上了大隊的婦女主任。 五十年代,當地修荊竹水庫,剛生完小舅的她主動帶頭上堤挑土筑壩,在堤上吃住兩年(其實大堤離家只有5里地),沒日沒夜的勞作,廣播站的喇叭總是不停的宣傳:“全縣學習蘭春桃同志!”她的風濕性心臟病是在那時落下的病根,她也是在那時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。 外婆一生酷愛學習,姐姐小時候在鄉下帶,到處野不上學,外婆總拿著竹條趕她去學校,跟在后面喊:“現在有機會不好好學習,長大要后悔的?!?/p> 晚上,她會和姐姐在昏暗的燈光下一起學習,外婆去世時留下的遺產是兩大樟木箱醫書。 清明回鄉祭祖,水庫大壩上綠草 茵茵,水中輕船蕩漾,遠處山巒疊翠, 薄霧中依稀看到外婆挑著擔子顫悠悠地走來…… 解效荀夕的媽媽 媽媽出生在解放前夕,長在新中 國。 那時鄉下師資條件弱,媽媽到了十歲才讀上書,一張長條凳就是她的課桌。 媽媽邊上學邊幫著照顧弟妹,小 學沒畢業就回家務農。 后來進城工作,當時在單位上班時,領導看她算賬開票特別麻利,想讓她任會計一職,由于文化水平低,她不敢答應,錯過了提升自己的好機 會。 她常說:“我吃了沒文化的虧,你們要學知識,走遍天下都不怕!” 在后來的日子里她不氣餒,生活再困難,都沒有停止學習的步伐,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。 前幾天跟她通電話,我嘮叨了幾句工作中的不順,她忙鼓勵我說:“現 在學習途徑這么多,網絡發達,工作中有不會的就學呀,只要功夫深,鐵杵磨成針!” 現在,媽媽每天會堅持看報,會跟鄰里聊聊國家大事小情,她教育孩子們說: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!三年自然災害時沒吃 沒喝、七十年代有錢買不到東西、現在我到月就有退休金領,想吃什么都可以買,你們要珍惜幸福生活,努力工作,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!” 70后的我 七十年代的我出生在城市,到了 七歲就能上學,教室窗明幾凈,天花板上幾臺吊扇(在那時算是大電器)陪我們熬過一個個酷暑。 九十年代初,考大學是千軍萬馬 過獨木橋,我不幸“落水”了。 1996年,從電力技校畢業后的我分配到江西電建公司,進廠時從事二次接線工作,后來通過自學取得了初級會計師、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格證,現在做辦公室文員工作。 開始,我認為辦公室工作就是搞好后勤跑跑腿。當從事這行時,才知道是如此專業、涉及面如此之廣。公文寫作流轉、督查督辦、品牌建設、接 待服務、會議活動,每一項都有很大的學問,要學得東西真的很多。 有時感到力不從心,想想媽媽的話,下定決心向老一輩學習,去驕戒燥,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,拓寬知識面,做一名合格的電建人,用樂于 奉獻、勇于擔當的工作精神詮釋江西電建企業文化理念。 二十一世紀的女兒 女兒現在就讀的學校師資力量雄厚,教室里配有多媒體、空調、飲水 機,校園環境優美。 高中生活是快樂的。聽,清晨寧靜的校園中傳來不絕如縷的朗朗書 聲;看,那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正傳播著希望的種子;瞧,操場上富有朝氣的同學們正盡情享受運動的歡樂。 高中的生活是緊張的,學業繁重、睡眠不足。 我問女兒:“每天過這樣的生活, 你會覺得學習很累很乏味嗎? ” 女兒開朗得回答:“不會呀,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和他的 團隊們率世界之先把“嫦娥”“玉兔” 送到月球背面,讓五星紅旗在月球閃耀,現在的中國科技高速發展,新時代的青年沒知識可不行!” 聽了女兒的話我感到欣慰,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。換一種心態感受生活、追求夢想,追尋心中的光芒! 這是我家四代女性百年不同的求知路。 新中國成立后女性的地位發生 了翻天復地的變化,中國千千萬萬個 家庭都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感受到70 年來的巨變。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中國人 民用短短70年時間,將一個滿目瘡 痍、百廢待興的窮困國家,建設成一 個團結統一、繁榮富強的強大國家。 2019年10月1日,慶祝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舉行了盛大閱兵式。 閱兵場上,方陣隊伍朝氣蓬勃、 步伐堅定豪邁,空中梯隊氣勢磅礴、 新式裝備引人矚目……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的嶄新風 貌和雄偉國威令每一個中國人倍感 震撼,新中國七十年來的發展讓世界 驚嘆。 我自豪,我們是中國人!此時我 們更應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用一顆 熾熱的心,用青春和汗水,在各自崗位努力學習、工作,為江西電建公司 的發展貢獻力量,為祖國母親的繁榮 昌盛添磚加瓦! (我與祖國共奮進征文比賽一等獎作品 程紅英) |